2009年11月7日,沪上知名的财经人物访谈节目《财富人生》8周年庆典在沪举行。海内外两百多位著名企业家齐聚上海,到场祝贺。我商会会长,复兴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出席了《财富人生》8周年庆典论坛,并与美国银行美林集团中国区主席刘二飞,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商业奇才史玉柱等各个领域的商业领袖和知名人士一起,共话金融危机之后的商业格局,在主题为“决胜大变局”的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在危机中学习”的演讲。
波动和周期是经济现象的“心脏”,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仅要学会接受它,更应学习怎么利用它,进而努力享受它。
有人说大危机是大机会,我觉得起码今天还在继续的、这样一场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是中国企业家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一、我们可以透过这场危机,仔细观察中国经济是如何与全球特别是欧美经济互动依存的?我们可以从容学习、观察欧美经济趋势的核心要点
1、很多人相信美国经济在接近底部,但是因为美国人的就业还没有持续的稳定复苏,美国人的借贷消费的愿望、能力、行为都没有恢复的迹象,对一个国内需求占到GDP70%的国家,这是非常核心的信号,加上相对减收同时政府持续赤字欠下的巨债,对市场后续的信心、乃至对美元货币信心的影响还有待观察,谁都不知道美国何时能够恢复增长?
2、欧洲和日本都是持有的美元资产价值下跌、美国转移损失的直接受害者,同时由于欧洲政府的救市措施不及时、不彻底,不仅一样存在美国类似的问题,还比美国更糟糕的是救治的收效将可能滞后于美国;
3、欧美国内需求减弱造成中国出口的颓势,对GDP增长产生了相当的负影响,至今没有好转的迹象。但是中国政府及时有力的投资拉动和宽松金融政策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政府投放的流动性迅速进入了金融体系、深入实体经济,而且二年4万亿的投资似乎拉动了超过30万亿的在建项目,使得投资拉动的效应在未来三到五年也许都是可持续存在的;
更令人侧目的是,在如此危机影响下,中国内需扣除CPI后的净增长近17%,联系到过去10年内需实际年净增长超过10%,如果在未来4-5年中,中国的内需能维持约15%的净增长,意味着4-5年后中国的内需市场规模将达到今天美国的35-40%,这是惊人的数字,是中国未来成长的真正核心动力,并且这种市场增长是全面的,不仅包含低端市场,也包含高端,象奢侈品市场;
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育、成长也让全球侧目: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一年中,超过10万亿的信贷、超过8000亿的债券、全球第一的IPO筹资、资本市场回暖的高市盈率以及中国可能会开放国际企业来中国上市的消息都让全球激动;
当然伴随着这一切,通胀预期快速起来,人们开始担心投资拉动带来的巨额长期信贷支持的超过30万亿的在建项目显示的隐忧:我们将来怎么回收流动性?
二、我们还可以透过这场危机,学习从更长的时间段观察中国的位置和趋势。
我们看到:受益于巨大、收入不断增长的人口、持续突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政府对产业管制的不断开放政策,中国的内需市场开始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与全球比较的中国供应链竞争力的不断加强,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财富管理市场的发育、成长甚至会大于内需的成长速度,各方期待的产业创新能力开始以高性价比的方式呈现:我们不仅追求生产出人家没有的东西,我们还追求用更低的投入生产出人家没有的东西,我们更追求以人家做不到的成本来生产。
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在未来10-12年相对大的周期中,就是中国还拥有人口红利的剩余时间中:
1、中国还将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这将可以推论出:
(1)未来10-12年,中国经济的牛市机会大大多于熊市,企业的资产配置上自然也应该多配牛市资产;
(2)未来10-12年,中国的经济要素的效率、回报率可能是最高之一,换句话说,未来这段时间在中国,也许生产要素的价格增长是最快的,包括:土地、资金、人才、资源、能源,对企业的启迪,其实是告诉了我们未来10年的好收益行业:金融、能源、资源、土地以及人才的生意
2、可能伴随中国崛起带来的责任压力和要求:
(1)首先是可以预见,资源、能源将成为制约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瓶颈,无论为了解决自身的切实压力,还是为了回应全球越来越多的要求,中国都需要在资源、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技术上下功夫、大投入,这不仅意味着提升效率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春天,也意味中国传统制造业一定会面临转型之痛;
(2)崛起的代价可能还有人民币的升值、贸易摩擦的频繁扩大,这都将对中国过去的长项:出口型行业产生持续的巨大压力,其中的很多产能、服务能力得被迫学习如何转往内需市场,或者学习、嫁接欧美企业的品牌服务能力,升级他们在欧美的市场目标;
3、中国不久就将面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当然这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也会是一些行业的机遇,比如:健康、医疗,相反另一些依赖年轻人口的行业则会面临产能、服务能力的过剩。
三、我们还可以透过这场危机,学习在1-2年的危机时间段里,系统观察中国,梳理、发现短期的投资机遇:
目前已经看到中国经济在慢慢复苏,而全球特别是欧美经济还在底部盘整,这意味着在一年多的小段时间中:
1、也许会持续存在中国和欧美的资产价格差:欧美的很多资产很可能会低于中国的同类资产,就像我们现在正观察到的,我们完全可以,从认真研究中国在海外上市的低估资产做起,进而研究能够受益于中国市场、中国成长的海外低估资产,找到低成本的发展和投资机会。当然说到海外收购,绝大部分中国企业都会发现自己全球化能力的不足,危机中正是我们学习、嫁接欧美企业全球化运营能力的绝佳时机。
2、全球为救市而释放的巨大流动性,这也包括中国的,已经造成市场的通胀预期,企业为此对冲增加一些通胀资产配置也是当前可行的选择。
3、中国经济恢复不仅由于短期投资增长,更是由于背后可持续的、内需增长的惊人潜力和巨大现实成长,这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和全球的投资者,也许大家还是低估了中国内需行业的投资价值。
四、我们还可以透过这场危机,学习融资的平衡、体会建立海内外的多个融资渠道的价值和意义。
曾几何时,海外融资市场以数额大、速度快、品种多、债务品种成本低,形成相对中国国内融资市场的比较优势,然而08年下开始,一切都颠倒了。
这个事实起码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单边预期。当然我相信,长期趋势看,海外的资本市场还是会继续保持传统优势的。
即使是国内融资市场,我们比较07、09的债务和公开股权市场的成本,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在时间上融资行为其实也是可以对冲的,比如在07年高市盈率、高利息的环境下买股票还债,在09年上半年的低市盈率、低利息的环境中借长期债买股权。
我们还可以透过这场危机,学习坚持优化运营的一些真理:
1、比如,广受诟病的中国企业的成本领先策略,现在,危机中,我们看到,能够比行业大多数对手用更低的成本制造,不仅仅是一种竞争方式,其实它还是极端恶劣环境中的一种生存能力,如果大家回想一下一年多来,动辄暴跌50%甚至70-80%的很多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的话,我想大家会同意我的观点,正是这场危机,让全世界、包括中国政府、企业自身,认识到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优势、我们企业掌握的低成本制造能力,使中国成为安度危机的重要港湾。
2、当然,低成本不是一切,欧美企业能够占据行业价值链高端的经验、体系、人才,正是中国企业需要急补的一课,无论是引进欧美企业的高端价值链运营能力到中国市场,还是让中国企业的产品服务进驻欧美的主流市场,我们都能看到:危机真正让欧美和中国企业开始平等、严肃地看待、讨论彼此应有的、明显资源互补的合作前景。
3、危机还给我们带来了近距离打量、引进真正具有全球运作能力的人才、构筑以中国优势、自身企业优势嫁接全球资源的可能性,学会引进人才、与他们互利相处、共享发展,是我们需要急补的重要一课。
最后,我要说,让我们珍惜今天还在继续的、这样一场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们提供的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大家不仅要在危机中生存下来,更要真正在能力上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