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台州商会 台州在沪人才联谊会 台州在沪青年联谊会

【商会】笔墨春秋一俊才——台州在沪人才联谊会副会长潘善助

2017-04-07   阅读:468

3月30日,台州在沪人才联谊会一行来到上海文艺活动中心拜访人才联谊会副会长潘善助。


潘善助
潘善助,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曾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出版著作、教材、字帖16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唯有敬

我恐懈怠
潘善助从不以“家”自居。他称自己为“书法人”。他说自己只想做个有修养的书法人。他认为书法家的修养至少包括古代汉语、书法史、古典书法理论、文字学、鉴赏、金石碑版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潘善助爱行书,和他本人性格一对比就会发现,这爱好肯定是顺应了性情。行书和“草稿”关系紧密,且看天下三大行书就可知,无一不是保留着涂改痕迹的随笔草稿。潘善助把这份随性蔓延到了临帖的各个角落。追随二王时,他不仅对《兰亭集序》《圣教序》崇敬备至,更对王羲之的手札作品如《得示帖》《丧乱帖》爱不释手。那种信手拈来、下笔有神的自信洒脱促人不知疲倦。但事实上,行书其实是不能“复制”的,即便是作者本人都不行,何况是后人。

在潘善助的眼里,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米芾、苏东坡、祝允明等人的书法是真正的、宝贵的经典。“我唯有敬。我恐懈怠,我认为每一位书法人都应抱持敬畏的态度,尊重经典,尊重历史。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位书法人都不可跳开经典这个环节,不可离开经典而轻言书法创作、轻言书法创新。”

2013年之前,潘善助长期在大学执教,职业责任感让他督促自己创作、理论和教育三者并重,技道互补。他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授人以渔”的传道者,让书法在成熟发达的学院教育中散发新的魅力。课堂上,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钟情书法艺术的学生,他未尝无诲焉。他说“道理很简单,教书不会理论不行;不懂教育学,没有教学技巧更不行。因为光会写,只能示范,就不能揭开如何写的奥秘,不能让学生知其内理,从而收到授人以渔的效果。不会理论,就不能辩证地分析历史上的书法现象,科学地解释书法家成才的原因。”

2013年后,潘善助被调至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任秘书长。用更广阔的视角看书法,潘善助下定了要助推书法“高峰”的决心。

“上世纪60年代,上海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各地的艺术精英,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都是中国书法活动的发祥地,第一个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书法学术研讨会、第一本书法杂志都源于上海。彼时上海书协极富话语权,这里的书法成绩更是骄人的。直至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上海书协逐渐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年轻的书法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民间的书法爱好者、企业家凝聚起来的文化力量不容小觑。但我认为,作为书法领域的老字号品牌,上海书协更应该担负起‘领路人’的责任,不让书法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任何失误。”潘善助认为,上海书协60年品牌是极大的优势,但想要获得高水平的社会认同,主动融入时代才是最有效的。

潘善助介绍道, “2015年开始,我们上海书协开始经营公众号,开设特色专栏,全年无休。将近6万的粉丝量都是我们脚踏实地的积累。当前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拿着话筒成为了新闻人。而新闻人是很智慧的,他们不考虑你规模多大、资历多老,只对你当下的实力感兴趣。‘内容为王’是这个时代让人不能松懈的鞭策。”

从书法人到书法家,从书法家到书法理论家,这条路,潘善助走得华丽而精彩。为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为了书法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他辛勤地耕耘,奋力地鼓呼。笔墨春秋一俊才,潘善助的几十年都是书法艺术的朋友。








相关新闻



  • 上海市浦东大道900号(近源深路)华辰金融大厦801室 021-50932136 tzsh2016@126.com

版权所有◎上海市台州商会 http://www.shtzsr.com